您的當前位置是: | 首頁 |
|
“我以為吃點水果沒關系,沒想到差點把自己‘吃’進鬼門關!”6月22日,38 歲的張先生躺在病床上,回憶起幾天前的驚險經歷仍心有余悸。在楊梅上市的季節,這位慢性腎臟病終末期患者連日大快朵頤,險些因高鉀血癥丟了性命。
楊梅季的街頭巷尾,鮮紅欲滴的果子讓人垂涎欲滴。張先生也沒能抵擋住誘惑,開啟了“狂炫模式”,每天都要吃掉一兩斤。這樣的“甜蜜放縱”持續三天后,不祥的征兆悄然出現——他先是感到四肢像灌了鉛般麻木,緊接著心悸、乏力感如潮水般襲來。家人發現不對勁后,火速將他送往鄞州區第二醫院終末期腎病專科。
檢查結果讓醫生直冒冷汗:張先生的血鉀值飆升至 6.99mmol/L,遠超 3.5-5.3mmol/L 的正常范圍,隨時可能因心臟驟停失去生命。
醫護團隊迅速啟動搶救程序。他們一邊叮囑張先生立即停止食用高鉀食物,一邊給予強效降鉀藥物治療。更關鍵的是,醫護人員在 12 小時內,每隔 2 小時為張先生更換一次腹膜透析液,通過連續 6 次高強度的腹膜透析,終于將他的血鉀水平拉回安全線。經過緊張救治,張先生轉危為安,從鬼門關前撿回一條命。
“楊梅是寧波夏季的特色水果,深受市民喜愛,但對慢性腎病患者來說,卻是‘甜蜜陷阱’。” 鄞州區第二醫院終末期腎病科主任沈芳媛解釋道,每 100 克楊梅中就含有 149 毫克鉀離子,對于腎功能健全的人來說,這些鉀能通過腎臟順利代謝排出體外。但像張先生這樣的慢性腎病患者,腎臟排泄功能嚴重受損,過量攝入鉀離子后無法及時排出,就會在體內不斷蓄積,最終引發高鉀血癥。而高鉀血癥就像一顆“隱形炸彈”,早期癥狀隱匿,一旦發作,輕則導致心律失常,重則直接威脅生命。
患者接受腹膜透析治療中
沈芳媛提及的一組數據讓人揪心:2024 年,鄞州區第二醫院常規透析患者中,有 230 人次因飲食不當出現血鉀危機值(血鉀值在6.2mmol/L以上) ,不少人是深夜被緊急送進急診室搶救,個別病情危重的甚至直接進了 ICU。“我們每次給透析患者做健康宣教,都要反復叮囑飲食禁忌,可總有人管不住嘴,覺得偶爾吃一次沒事。”沈芳媛主任無奈又焦急地說道。
她特別提醒,楊梅并非唯一“危險水果”,香蕉、橙子等常見水果也都是高鉀“大戶”,慢性腎病患者必須嚴格控制攝入量。她建議終末期腎病患者每天的水果攝入量不宜超過 100 克,且務必密切關注身體變化,一旦出現乏力、心悸等異常癥狀,必須立即就醫。此外,定期監測血鉀及腎功能指標也至關重要,切不可掉以輕心,只有時刻掌握健康數據,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王艷紅、謝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