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是: | 首頁 |
|
“當溫水滑過喉嚨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重生了?!笔中g后的林先生在咽下第一口米湯時激動不已。誰能想到,這位曾被食管癌折磨的患者,如今又幸運地闖過了下咽癌這一關。近日,在消化內科洪捷敏主任團隊的努力下,林先生通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成功切除下咽部早期下咽癌病灶,術后第 3 天就順利出院。
今年 6 月,因吞咽困難前來就診的林先生,讓消化內科的醫生們繃緊了神經。原來,11 年前他就因食管癌接受過外科手術,此后一直規律隨訪。在此次胃鏡檢查中,消化內科陳漢卿副主任醫師敏銳地發現,林先生下咽部有一處約 2cm 的粗糙發紅區域。憑借豐富的經驗,陳醫生立刻進行染色放大內鏡觀察,病灶呈現出茶褐色,邊界清晰,表面可見增粗扭曲的 B1 型血管。陳醫生不敢耽擱,馬上請洪捷敏主任會診。洪主任初步判斷這可能是早期腫瘤性病變,決定等待病理切片結果,再召集多學科專家共同商討治療方案。
兩天后,快速病理切片結果出爐——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這意味著林先生患上了下咽部早期癌??紤]到傳統下咽癌外科手術可能帶來的終身氣管造口、失聲或吞咽功能障礙等嚴重后果,洪捷敏主任果斷提出,采用 ESD 技術微創切除病灶,既能保全患者咽喉功能,又能讓他術后快速恢復,大大提高生活質量。
手術臺上,挑戰接踵而至。胃鏡下,食管下咽后壁那處粗糙發紅區清晰可見,病灶下緣緊貼環狀軟骨,向右側梨狀窩內生長,狹小的下咽空間讓病灶暴露難上加難。洪捷敏主任熟練地運用電子染色 NBI 技術,精準確定病灶邊緣,并巧妙借助牙線輔助牽引,小心翼翼地將2.5*2.8cm的病灶完整剝離。整個手術過程僅耗時 50 分鐘,出血量不到 1ml。
手術切除的病灶
術后,林先生僅感到輕微咽痛,沒有出現其他不適癥狀。24 小時后,他就開始進食流質飲食。
據介紹,下咽癌有著“頭頸部最危險惡性腫瘤之一”的惡名。95% 的下咽癌為鱗狀細胞癌,與食管鱗癌“同源”,因此二者容易同時出現。更棘手的是,下咽癌位置隱蔽,癥狀不明顯,病情進展卻十分迅速,60% 的患者確診時已到晚期。傳統外科手術需要切開頸部、部分切除咽喉結構,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會受到極大影響。而如今,ESD 技術的出現帶來了轉機。這項技術通過咽喉自然腔道操作,實現內鏡下超級微創切除,既能保全咽喉功能,又能縮短恢復時間、降低醫療費用。不過,想要抓住這一“救命稻草”,早期發現是關鍵。
洪捷敏主任表示,林先生已是近一年來消化內科團隊通過胃鏡發現并成功實施內鏡微創切除的第 3 例早期下咽腫瘤性病變患者,目前這 3 位患者均恢復良好。他還特別提醒,有長期吸煙史、酗酒習慣,以及偏愛燙食、高鹽、腌制食品的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盡早進行胃鏡篩查,為健康加上一道“保險”。(戴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