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运行

蓝光高清网

搜索

[影评] 《又见奈良》 最温暖泪目的电影

 
小小影评家 发表于 2021-9-28 13: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小影评家 于 2021-9-28 14:00 编辑


  战事是人们的痛苦,有很多文艺创作聚焦点这一主题风格——有的立即展现战事导致的民不聊生和深沉痛苦,有的则以战争结束后的余震阐释刻骨铭心的痛苦。影片《又见奈良》显而易见归属于后面一种。76岁的中国老奶奶陈慧明孤身一人前去日本,找寻失踪的义女陈丽华。在孤儿二代小泽和退休警察一雄的协助下,老太太慢慢复原了陈丽华返回日本后的日常生活,三个沒有亲缘关系、文化的特点各不相同、都生长发育在中国日文化艺术缝隙中的人,也因而牢牢地地相互连接在了一起。

622883584.jpg

  电影不但刻画出陈丽华的飘零,更体现了别的战事孤儿及后代在日本的境遇。她们在自身的我国被同胞们、亲人岐视和挤兑,表达能力差,日常生活在下层社会。离休老警员孤单地想念着远嫁他乡的闺女,年老的回国者仍在为存活不辞辛劳地工作中,小泽男朋友的爸爸妈妈回绝婚姻大事仅因小泽是我们中国人,陈丽华被作为窃贼辞退也由于被觉得是我们中国人……战事早已告一段落七十多年,可它产生的损害远沒有消退。

  她们本身也是分歧而痛楚的。影片上半部分,小泽总在尝试隔断自身的身上归属于我国的一部分:在餐饮店初遇一雄时坚定不移地称自身是日自己,在语音通话者会讲汉语状况下优先选择应用日语;但细微的转变也伴随着寻找亲人之行逐渐产生,影片后半一部分,当小泽更加深入地干预陈丽华的遭受后,她逐渐了解和接纳自身的真实身份,并和自己和解。

867357228.jpg

  电影将这类繁杂深入的文化艺术真实身份难题解决得并不悲痛,只是在温暖、风趣中寓以思考。协助陈姥姥寻找亲人的几个孤儿一代,虽是日自己,但一张口便是规范的东北方言。开电动叉车的大爷听到电話里“摩西摩西”立刻就挂了,埋怨“总之咱也听不明白”,一口东北地区味哄女孩哈哈大笑。实际上,这类自小在东北地区成长的语言表达文化艺术自然环境早已营造了他的自我认同,又在某种意义上变成现如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阻拦。专制制度、文化艺术真实身份、语言沟通的分歧在她们的身上牵扯,促使认同感失去同一性,从而,她们变成了他人眼里独特的半兽人。

  电影导演鹏飞说,不肯再用痛苦的气氛拍痛苦的小故事。正片基本上处在欢快、温暖的气氛,把找寻日本孤儿的小故事放进了一个小而精的小故事架构里,在一日三餐的日常层面低空飞行彷徨,产生一部以寻找亲人为驱动力的单线叙述片。

  电影中最轻轻松松的文章段落,是陈姥姥与肉制品店营业员开演的“小动物协奏曲”。陈姥姥不明白日语,只有根据模拟动物鸣叫声向营业员证实,营业员也以一样方法回复。抛开了不一样语言表达的芥蒂,大家以最初的方法沟通交流,意趣盎然。

  电影随处充满了精美的日式艺术美:苍山县孤树,点点滴滴村子,两三影子,三言两语——却并非奈良的风景宣传策划,更觉异域飘零,何等哀哉。陈丽华写给养母的一封封家书不仅讲述了她的艰难处境,更展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那些短暂的相互温暖,正如那幅水彩画所代表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影片最后,给了观众一个大大的留白。退休老警察电话告知“人已经死了”,但东北同乡又打来电话说“有个嫁到隔壁县的,听描述特别像。”正如电影的英文名“Tracing Her Shadow”,这场意料之外又命中注定的奈良之旅,由始至终只为追寻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子。

  最后一个长镜头,三人在空旷的奈良街头各怀心事地漫步,邓丽君的《Goodbye My Love》悠悠响起。故事也许永远也讲不完,疑问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人生的况味、生活的印记已经深深烙印在荧屏内外每个人的心上——看似一片留白,心中早已感慨万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8 显示全部楼层
lingxiaoge 发表于 2021-9-28 14: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蟹入湖,努力适应生活,却终归是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klkl01 发表于 2021-9-28 14: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后遗孤的开头动画便已飙泪。电影前半部分每3分钟就有一个轻松亮点,被海关没收的酱牛肉、鬼鬼祟祟抢镜的鹿、适应湖里生活的海螃蟹、一紧张就说俄语的奶奶、鹏飞出镜的学牛叫卖肉员、装了锅的就是从中国来的…信手拈来的小幽默,在如此沉重的题材里熠熠生辉。最喜欢两个异国老人互看照片的片段,无声胜有声。全都白照了的照片,白费工夫的奈良之行,再见亦宽慰。当片尾熟悉的旋律响起,好怕是那首时,结果泪腺彻底决堤…寻找,所有遗失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_◆鐡钣烧■ 发表于 2021-9-28 14: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试图把玩奈良日影味,又有挥之不去的作文感。结尾有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结束了的原地梗塞,就拿阿姨和邓丽君的东东来敲打鼓。对诸多日侨遗孤人物的年龄设置,尤其造成观影障碍和出戏,毕竟即便以2005年未计——二战结束那也是60年前的事情了。在提醒观众不要忘记一段历史的时候,创作者似乎比任何人都希望:那不过是个提词背景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ao-2006 发表于 2021-9-28 14: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数代遗孤的身份错乱,语言的隔阂,又在钟声、照片、手势间建构出新的平衡,寻亲的情绪被淡淡藏匿于奈良的自然和人文背后。前作中幽默灵气的小细节都得以延续,结尾祭祀的戏甚至有些《沙罗双树》的味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j13561522119 发表于 2021-9-28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头的“螃蟹”暗示了影片的结局,海水与河水的生存环境,隐喻中国与日本。“无胶卷的相机”隐喻记忆,也许生命最终留下的只是记忆与思念。在历史背景下、在奈良县,一次寻亲、一段旅程…人生呀,有时候这一别便是永远…片子关乎“寻找”,寻找那段历史、寻找遗憾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intcookie 发表于 2021-9-28 14: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不预先焦急地为人的共处下定论,也不急于抵达某种结果,而是极为自觉地将交流当作并无僵固目的的过程。因此语言隔阂反而成为一种媒介的裂口,成为可不断迂回的玄妙共感。人的肢体,人可触、可写、可使之发声的物,皆将我们联结。而当交流突然加速,媒介失去传导的感知延宕,故事才倏忽间走向终结。寻找的日本遗孤同样是一个类似的中介物形象。她的信件构成了三个人物的强烈共振时刻,而她的身份困境则构成了国族边界意识形态之无限残余的标记。或许,急于交流只是一种唯我的幻像,而真正的交流本身只在不急于交流时才能达成,这就是本片最高明的落点与方法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ilterSS 发表于 2021-9-28 14: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位名导演加持,电影也很一般,像真情栏目组的海外实景录制节目。 唯一触及到的现实问题是遗孤一代的生活处境和遭遇,但描写草草,讲述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hinaunique 发表于 2021-9-28 14: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片以奈良为城市背景,剧作尚有僵硬之处,幸而导演有着极好的语感,用小而美、内敛、幽默和留白不断消解原本沉重的话题,闭口不谈战争。海蟹在湖里的结局跟“丽华”一样,只能祝愿,但结局可想而知。相机装载的不是胶卷,承载的是记忆。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独人,在寻找的过程中组成了临时家庭,“沟通”已经无须多言。可是毕竟六十年过去,“战争遗孤”没太能跟这个时代发生关系,只能用两代战后遗孤群体来论及身份认同。开篇动画多余,笑点随意,小泽的行为欠缺合理性解释,高仓一个电话了事有结局敷衍之嫌。不过导演能在这种命题作文下发挥出自己的作者属性,体现出了他扎实的基本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前傀儡 发表于 2021-9-28 14: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温柔婉转,最后就这样走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开通会员 帮助中心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